未來的未來.jpg

本片於GMT+8時間,2018/08/17於台灣上映。我則是有幸,和公司電影社的好夥伴們,一起觀賞了高雄電影館邀請到陳平浩老師進行映後座談的場次。由於尚在院線中,因此分享觀後感將由淺入深,從無雷寫起,有雷則另標註。對本片有興趣的朋友,歡迎交流。(圖片來源:http://mirai-no-mirai.jp/news/20180807-1.html)

【故事簡介】
四歲的小訓是備受寵愛的黏人孩子。但自從妹妹出現在他的生命中,只知道自己是「哥哥」了,卻不明白這個身分的含意。面對家庭的結構變化,所帶來的資源重分配,小訓不適應也不理解,只能將焦慮化作無理取鬧來宣洩。直到有一天,一個穿著國中制服的姐姐出現在他面前,竟自稱是「小訓的妹妹─未來」!?自此,一段又一段的時空旅行,讓小男孩漸漸地認識家族的組成,也體會到親情的真諦。
 

【觀後感】
乍看之下,不論是從預告或宣傳,都直覺地認為這是一個關於「小男孩成長」的故事。實際上本片確實如此,但筆者認為導演兼編劇的細田守,其實給了我們更多。只是要像剝洋蔥一般,一層一層打開。對每個觀影的對象,或許都有不同的體會:
第一層─我們如何長大?
本片其實很直白地呈現孩子的成長模式─輸入→輸出→輸入→輸出。透過經驗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,讓自己與周遭的人磨合得越來越舒適。但身為成人,我們很容易就忘記是怎樣的昨天,累積成今日的我們。更遑論是幼時的哪些事件,促使你我編織成所謂的童年時光。是否記得第一次接觸手足?第一次騎腳踏車?第一次發掘嗜好?第一次認識還不是父母的爸爸媽媽?有時候,就因為我們的健忘,當人們在面對正經歷那段時光的孩子時,會困惑為什麼不能一步到位?為什麼不能一次就懂?為什麼不能好好地守規矩(甚至還無法完整地正面表列何謂"不守規矩",便踩上地雷)?

在第一層次,我想這部電影有兩種觀影角度。就是身為孩子的孩子,看見別的孩子如何成長,進而效仿;另一則是身為成人,我們如何透過本片分解的童年章節,同理不知如何長大的孩子。從不同的身分,發展各自的體悟。所以本片除了是一個「小男孩成長」的故事,也是每個人成長的故事。

第二層─誰教會小訓長大?(雷點+10)
正因為有了妹妹能穿越時空而來的設定,小訓才能透過時空旅行,學習此刻在家庭裡無法獲得的元素。而這些時空旅行的片段,不約而同地都圍繞著自己的家族;所以他其實是向不同時期的家族成員汲取成長的營養。反過來說,過去他的家人,也可能向這些對象模仿了些什麼,而成為今天的樣子。

那麼為何小訓在自身時代的家庭內,卻不能攝取這些成分呢?我想是因為時機還沒有到吧。因為忘記自己是怎麼克服過來的,也沒能意識到小訓所面臨的困境。爸爸跟媽媽在那個時候,也才開始學習怎麼當一對「長子正在適應新手足」的父母呢!

人生的每個階段,都有不同的功課。我們往往,還沒有具備把下一個身分做好的能力,就已經晉升到那個身分了。並不是彼得原理的應驗,也不是前置的潛能發展落差。或許只是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如此獨一無二,而不可複製。以致於當我們面對新的挑戰,會此般手足無措又無知。就像爸爸在小訓出生的時候還不懂怎麼當爸爸,媽媽在結婚之前還不會打理家務。或說我們的每一刻,永遠都是小訓。只是我們面對新的挫折,遇見新的貴人,學習新的經驗,然後克服新的關卡;再重複迴圈。重要的是,當我們感受到落差,有沒有自覺去填補不足、摸索有光的道路。而在模仿對象出現後,是小訓,砥礪自己成為更勇敢、更成熟的孩子。

所以誰教會了小訓長大呢?筆者會說,是每個人啊。帶給他競爭壓力的妹妹、還很笨拙的父母、時空旅行中的家族成員,以及自己對未知的恐懼;或有作為壓力點,或有作為導師者,而最後是小訓自己,領悟了這一切。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。

第三層─為什麼第一個奇幻體驗不是穿越時空?(雷點+20)
在未來的未來出現之前,小訓的第一個奇幻體驗,其實是家裡的狗兒(悠)擬人化了。並且一針見血地點出小訓此刻不甘心、痛苦、無奈與被剝奪的感受。為何牠可以如此精闢呢?悠自己做了解答:因為在小訓出生之前,牠就是家裡的那個天之驕子。

作為小訓成長的第一課,認清此刻的狀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。儘管他的表達語彙很流暢,但在他有限的生命經驗裡,自然很難去釐清壓在胸口上那股,看妹妹不順眼的暴躁感從何而來。不過讓小悠來擔任第一個導師,而沒有改變時態,會是以「時空穿越」作為主幹的一個例外或破綻嗎?筆者認為,某種程度,透過小訓「犬化」而亂竄的一個小節,回顧了過去小悠還是幼犬時的畫面。包含爸爸媽媽提及牠有多久沒有這麼興奮地跳躍,對照現實生活裡小悠那看盡世間事的老成眼眸,過去與現在的重疊交替,何嘗不是一種時空穿越。

第四層─為什麼叫未來的「未來」?(雷點+30)
這是筆者對預告片的想像落差最大的一個環節,但筆者個人相當喜歡這個寓意。只是真的很怕爆雷的朋友,恐怕要在此先止步了。

====防爆分隔線===

嚴格來說小訓的每個時空旅行,並非都有未來的參與,也並非皆由未來引領。甚至可以發現,穿越時空的關鍵不是妹妹這個角色,而是「場域」的力量。但為何本片仍命名以「未來的『未來』」作為軀幹,相信是導演鎖定了「家庭羈絆」的意念所做的歸納。

起初我因為「未來的未來」戲份出乎我意料而困惑著。直到小訓走失在東京車站,被問到要如何廣播協尋的時候,對爸爸媽媽的身分竟支唔其詞,才驚覺四歲小孩的自我認同就是如此現實:「我是爸爸的孩子」、「我是媽媽的孩子」但對於爸爸媽媽在社會裡的定位一無所悉。當他要被驚悚懾人的髑髏新幹線送去孤伶伶國度時,無論如何都無法掙脫的他想起了自己的另一個身分「我是未來的哥哥」,因此協尋成功,免於被劫走的危機。

筆者覺得這裡有兩則寓意。一是「認同未來是自己的家族成員」,對於自我的身分認定是重要的。即便還不明白哥哥的責任、義務,但是接受她跟爸爸媽媽和小悠一樣是家人,就能找到自己歸屬的去處。其次是協尋失敗的人,竟然要被遣往孤伶伶國度!?這讓我想起哲學說一個人有兩次死亡;第一次是生命的終結,第二次則是認識自己的人都已不在世上。「我」是誰,喊得再大聲也得有回音才能夠定錨。而未來,就是小訓在這次「死亡危機」中的導航標。

一連串的體驗,都因為未來抵達這個家族而啟動。就算並未說明時空穿越的機制,單單透過未來能夠從未來而來收起女兒節娃娃,便定義了這個宇宙觀的可行性。本片以未來為名,絕對當之無愧。

第五層─為什麼是院子?(雷點+40)

先前有得知,有些在日本搶先看的觀點質疑以院子作為時光機的說服力。很明顯,它不像哆啦A夢藏了一台真的時光機在抽屜裡;也沒有時空裂縫的空間扭曲。它只是一個「尋常的院子」。但在故事的最後,未來一邊導覽,一邊介紹家裡的櫸木,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串起來了。「家族的歷史都在櫸木裡」,多麼浪漫的設定。如同Family Tree的概念,每片葉子代表一個成員,每圈年輪代表一個時代。「一朵花之所以美麗,在於他曾經凋謝過。」用樹木作為時間積累的載體、目錄、索引與生命往來穿梭的百科大全;與其說院子是穿梭時光的場域,不如說那棵樹木才是時光的爬梯。筆者甚至想像,小訓要回到自己的時代,要先認識自己那片葉子,還要找到未來的葉子;經過爸爸媽媽的童年,辨別他們此刻成長的高度、不再新綠,而是全盛壯年的厚實。最後爸爸媽媽因為有了小訓和未來長大了,小訓因為有了未來長大了,全家人會再一起刻劃下一圈年輪。

敲打至此,電影愛好者對本片的共鳴不能自己。

而從無雷到有雷,除了揭露本片的禮貌線之外,也包含了我們學習成長的過程中,從未知到歷練,漸漸累積出對世界、對自己的陳述。或許有點過譽,但對筆者而言其衝擊簡直是幼年版的Peaceful Warrier。

以上。

arrow
arrow

    HR de Cip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