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有點遲到了,但還是很希望為六月份在104人力銀行現場履歷健診的活動留下紀錄。首先要感謝主管以公假指派我,北上去參加「給畢業生的成年禮」,為徬徨的年輕人進行履歷健診。其次還是感恩104給予這個平台,讓許多Giver能夠跨裝置地去延續各自的生命經驗,創造更多社會價值。

因為人生地不熟故搭了最早班車,其實比預想的時間還要早到許多,但現場已經有相當多的青年在報到排隊。因此即便活動還沒有到表定開始時間,只要Giver願意,就已經開放青年入場媒合健診。雖說每位青年預計20分鐘,但我觀察周圍的Giver都是能夠分享就盡量,不會有任何人來打斷,或是受限於資源而中止。有部分企業開放了兩三位Giver出席,甚至還穿著他們自製的手繪T,寫上大大的BE A Giver,場面相當熱鬧。而我自己則是準備了幾張履歷健診的懶人包,讓年輕人可以把一些建議或範本直接拍照帶著走,不用像線上健診那樣等我打得落落長。

提及當天整個歷程一共閱讀了五位年輕人的履歷時,被友人調侃「三個小時你只看了五份!?」,故我修改了一下措辭:「我閱讀了五個年輕人的人生。

是的,作為任何型態的Giver有不同的資源形式去作為一座橋;但履歷健診不但要「鑑往」,還要協助求職者「知來」。針對他們原文所撰寫的點,我們都得理解其動機與歷史,再協助評估表達是否精準、有無落差、如何調整。針對未來修改的方向,我們得確保理解求職者內心的想望,以免他們寫出一篇亮麗但不符合訴求的內容。在此,綜合歷來的經驗,與當日的深度互動,想要分享一些年輕的求職者可能會共有的幾許困擾。

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時候,只好參考網路上寫什麼

此處指的「不知道」,泛指對於應提供閱覽人參考的資訊結構、個人的專長強項與自身特質不明白的「空白」。因為對自己的不了解,導致沒有辦法完整地向雇主闡述求職者是怎麼樣的人。

這裡值得留意的是,有些活動經驗與實習歷練較豐富的同學,確實能寫出一些什麼。但如果進一步探問其項目的揀選與訴求職務的連結時,又答不上來,或陷入長思。後來發現有時候,年輕人揀選個人呈現面向的邏輯,其實是拼湊自網路上的建議,然後讓自己的描述去符合「被建議」的特質。

身為十年前的過來人,我也深深明白那種空白。網路上的專業建議跟神人分享,其實大部分都很有幫助。但年輕人常常忽略「自我盤點」的步驟,就開始寫履歷自傳。導致寫到腸枯思竭,靈感一片空白時,只好參考範本。尤甚者,貼上「這樣寫一定被錄取」的金句,但尚不知所以然。

遇見這樣的青年,如果有比較充分的時間,我會試著引導他回顧求學歷程與生活經驗,收斂出屬於自己的「描述」。比較倉促的場合,我會給他一張周哈里窗的說明圖,然後請他當作功課,列出自己的處世風格、個人特色或擅長的事項。再以此為基礎去撰寫其他周邊的內容。

對訴求的職務想像無從具體

個人覺得這是新鮮人最無可避免的一個障礙。即便走過幾個企業,各間公司對職物內容的定義差異還是可能很大;更何況新鮮人所知曉的大多只有廣泛的職稱,跟招募頁面上勾選出來的內容標準語。遑論各個產業的「業務」、「採購」、「工程師」背後所需要的經驗技能或人格特質大相逕庭。

在我所知的範圍內,我會盡量協助青年去解析他想從事職務的緣由,與可能的工作環境。譬如說在「成年禮」上,我把我所知道的電子業都畫在一張紙上了。是為了向求職者解說電子業的Sales,可能有哪幾種樣態,讓他能根據自己的特質鎖定目標。我很感動的是,他把我畫得密密麻麻的紙帶回家說要好好複習。

但我也清楚地知道,走出自己經歷過的產業越遠,我所能提供的資訊就越稀薄。超出我的好奇心與能力所及的領域,就只能鼓勵年輕人多問前輩或多敲幾位Giver,來讓各位高手為他集氣。

覺得自己不夠厲害

跟英文不敢寫精通的心魔一樣,有些年輕人或在學生不敢寫出自己與同儕似無二致之處。有時候會使得自傳的內容因為不夠具體而兜上圈子。當我問上「有什麼專長強項」的時候,也曾得過幾次「沒有什麼特別的」回覆。

但我想主張,專長強項跟個人特質都是「比較利益」。也就是相較於自己的其他表現,較為擅長或顯著的幾個項目。畢竟先求P-J Fit,再考量其他競爭者,總比坐困愁城來得有效率得多。

另外一種極端的情境是,本人相當厲害,卻因而感到自己只做了些容易的事,毫不突出,不足掛齒。秉持著P-J Fit的原則,敝人還是會著重協助求職者扣著訴求職務,來陳述自己的經驗與應該放大的重點。

│人生無法複製,但經驗可以傳承│

記得進研究所的第一年,HRM讀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講隱性知識的傳承。後來在短時間內一口氣看了「露西(Lucy)」與「全面進化(Transcendence)」之後深深體會,在人類短暫的生命中,所能習得的知識極為有限。但人的生命不能複製,體悟也無法拷貝。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,只是如果僅靠自己要爬上巨人的肩膀,每個人都得從零開始,效率則端看個人資質(除非有拉馬努金的神授靈感)。因為截至目前為止,地球人,是無法「跨裝置移植記憶體」的生物(或許潘朵拉星的生物可以)

我想這就是所謂Giver的意義:增加經驗的速動比率。每幫助一個青年在職涯路上截彎取直,他就能更快地到達經濟學上的均衡。然後行有餘力,他再幫助其他人,融合獲得過的建言,或自我萌發的體會再傳承給更多人。以此擴散下去,減少社會在人職無法媒合期間的無謂損失(Deadweight loss),整體社會效益因而提升。可真是功德無量。

│活動是一個儀式,行動才能撼動人心│

我必須說,104人力銀行在這個現場活動上投入的人、物、力令人驚豔。先不論社會公益活動的背後有無其他商業的考量,光是現場來自其內部動員的幅員之廣,以及提供給Giver的後援之充分,還有每個人眼神裡真誠的使命感,都顯示出發自內心信仰這個活動的價值。

每一段結束,104的支援人員會貼心地來詢問Giver有沒有需要喘口氣,或其他生理需求。等Giver準備好,才會用他們約定好的方式,向入口傳達可釋出的空位數。Giver一舉手,總會有人一眼就看見。

儘管開場時播映了許多影片感謝Giver、鼓勵Taker的影片,但都不及每個互動之間實際交流所確認的那種實在感。活動只是個引子,邀請更多人加入這場社會運動,才是最真實的意義。

│胺基酸與電化學│

有一天我在想,如果生命的本質是胺基酸,那麼生命的意義或許是電化學吧!每個人的身後都掛著一串參考文獻。這些Data,如果無法化作訊號散播出去,就只能跟著突觸萎縮,然後隨我們一起回歸塵土。讓自己的經驗,活在其他人的生命裡延續,比用血脈捏泥巴更有效率。

arrow
arrow

    HR de Cip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