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來一些小知識。循著觀影線索去追溯了本片的歷程,發現他在國外已經上映一陣子了,甚至還買得到DVD,但剛代理進台灣,所以我能理解代理公司邀請,對相關議題友善的企業,參加特映會(口碑場?)來拓展資訊擴散的端點(好像國中理化說增加接觸面積可以加速反應那樣)。看完以後,我發現,自己也有推廣這個資訊的責任了。因為真的將理念傳達得太雄偉、太具有影響力了。#不能只有我看到

首先,如同預告片所提及,這是因為對一隻狗兒的承諾而展開的大冒險。片中會說明這一切起心動念的因果,但其起點之小可以有兩種解讀方式:(1)竟然可以滾雪球滾到這種程度宛如蝴蝶效應 (2)其實要放棄亦相當容易。當然,既然已知本片的誕生,就知道他們並沒有選擇後者。而本片,紀錄了一個「行為實驗」的過程。

有趣的是,這對夫婦原本將務農想得很理想,沒想到城市人進村發現,恬靜的農村生活不存在。現代農業改變了一切,生命不再會自己找到出路。而為了那種「傳統農業」要付出的努力,遠超出他們的預期。宛如從四百公尺,變成了馬拉松;而且沒有車尾燈可以尾隨,只有拍手聲在濃霧中指引。光是預告片所透漏,就已經可以看見Before與After的巨大差異,而這筆承諾要走到「#環境永續 #自然共生」才有辦法兌現。

認真說起來,傳統農業自然農法之間,還是有很───遙遠的差別。兩位農場主人算是「誤入歧途」走入了後者,卻也因此創造了無限的驚喜。從日常生活接觸的生態相關資訊推論,「萬物相生相剋」、「生物多樣性」,似乎理所當然一直以來都是一切的解答。甚至我們在偶爾的喟嘆中,也會輕易地吐出類似的「頓悟」。但是,這段旅程是非常寫實且典型的知易行難。光是植物從土裡長出來,或是陽光、水、空氣是為生命三要素,這樣簡單的道理,背後都要投入難以計數的功夫與資源。連「土」跟「土壤l」這樣的字詞,在實質意義上都有天壤之別。

然而,從這個路徑再回過頭思考便突然警覺的是,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。當我們看見生態的奧妙,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都是時間累積下一步一腳印鑿刻而成。只是我們做為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命太短暫,以為他本來就在那,一直都在那,也一直都會在那;甚至發明了「人定勝天」的激勵語。導致我們的自以為是,輕易且快速地擊潰了以千萬年為單位所生成的「自然」。這樣說起來,自然已經一點都不再自然了。

觀影後持續發酵的問號都走向令人沮喪的結論:人類從來沒有贏過環境,只是競爭的角力中,每個個體看待輸贏的結果都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影響。

然而儘管我墮入了有點落寞的觀點,但事實上本片並不控訴,也不憤怒,而是不斷地讚嘆與發現。畢竟本片令人驚豔之處,除了電腦特效一般的自然美景,還有記錄它的鏡頭語言。後來閱讀其他資訊才知道,男主人是五度艾美獎導演!!?莫怪乎他敘事跟剪輯的節奏特別流暢。

====以下有雷:爆破分隔線====

 

====以下有雷:爆破分隔線====

並不是說艾美獎得主才能把紀錄片拍好。也不是說其他的紀錄片敘事跟剪輯不流暢。而是大部分的紀錄片都是跟拍,蒐集完之後再來整理故事。為了追溯一些個人觀點或歷程,通常還會有大量的訪問與轉場的字幕。但本片沒有。本片穿針引述的旁白就是兩位主角,用第一人稱訴說他們的故事;還有為數眾多的生活紀錄影片,畫質不一。在電影院裡我一直推敲,這些內容都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,不論是畫面配合故事,還是故事配合畫面,要能做到這樣無縫的合作,不是有大量的素材,就是運氣特別好,才有辦法做到節奏如劇情片般地緊湊,起承轉合一氣呵成。結果沒想到「導演就是主角本人啊!!」

既然是主角本人,他們選用一個很謙卑的角度,來表達這個故事,也沒有什麼人能置喙得了。而既然本來就是影像工作者,說不定原本就計畫把「開心農場」的過程歡樂地記錄下來也不一定呢。只是顯然中間的轉折,都不是起初能夠預料到。包括他們會有多麼地沮喪、無力、惶恐、矛盾。不過這種由下往上仰視環境、敬畏土地,從挫折中學習的敘事觀點,沒有打著環保的大旗去批判、去指責,甚至去訴求任何他人的改變。僅只是靜靜地讓我們看著,透過他們把漸變的魔法濃縮在一個多小時,也跟他們一起經歷了這個過程。至於我們要採取什麼行動去呼應這份實驗結果,則由我們自己決定。

從正片可得知這片農場已經在經營觀光,相信影片釋出之後,吸引的人潮會更多。其實我不得不承認,他們的故事恐怕無法改變現代農業,甚至要將之視作是大型業配電影亦無不可。但如果可以透過本片的精緻呈現與寫實的紀錄,為環境的使用者,建立一個「非人類中心」的世界觀,也是非常有價值的。

====以下有雷:爆破分隔線====

如同片末主角向遊客介紹他們螺旋狀的果園提到設計者的思想:「這個設計確實有利於灌溉,但你不覺得這樣同時也很美嗎?」

arrow
arrow

    HR de Cip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